“革命是暴动金河配资,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。”“矫枉必须过正,不过正不能矫枉。”这两句深刻的论断出自毛主席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,它们如同雷霆万钧的声音,击中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与犹豫。这篇考察报告,不仅反映了当时农民运动的激烈和复杂,也揭示了毛主席对农民力量的深刻认识,尤其是在国共两党高层普遍否定、甚至压制农民运动的情况下,毛主席为何坚定站在农民一方,力挺这场改天换地的革命行动?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篇报告对日后红军崛起的历史性影响?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。
1926年初,毛主席的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一文在革命者中广泛传播。这篇文章带给了许多人一个重要的启示——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。从而,农民运动迅速席卷全国,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。而在这种背景下,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决定开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,旨在用四个月时间培训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。通过252学时的课程和系统训练,最终计划培养300名农民运动专家。
讲习所的开学仪式于5月3日正式举行,毛主席担任了讲习所的所长,并亲自讲授了《中国农民问题》这一课程。在课程中,他深入分析了国民革命为何必须重视农民力量。毛主席指出,中华大地人口众多,而农民占据了总人口的80%以上。在工业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下,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。而国民革命要推翻外国列强和国内军阀,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平等,就必须依赖农民力量来支撑,调动农民,才能形成后备兵员,控制农村,进而稳固革命的经济基础,完成国民革命的大部分目标。
展开剩余79%毛主席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理论,他还深刻关心农民运动的实际问题。他组织学生成立了13个农民问题研究小组,每周集中讨论农村的诸如租税、会党、土豪等具体问题。同时,毛主席还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军事训练,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,并在四个月的时间里通过128学时的军事训练,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素养。四个月后,学员们纷纷回到各地金河配资,成为农民运动的重要推动者,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到了全国各地。
在这段时期,北伐战争风头正劲,革命军的进展如破竹之势:9月,叶挺独立团占领汉阳,10月,攻克武昌歼灭吴佩孚的主力,11月,打败孙传芳占领江西,12月,福建全境被占领。随着北伐进军的推进,农民运动也迅速在革命军经过的地方蔓延开来。革命军所到之处,农民纷纷组建农会,讨伐土豪,废除苛捐,甚至组建武装力量,全面展开禁赌禁烟、打击土匪的行动。这些举措让农民不仅掌握了基层的政权,也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。
到1926年12月,南方各省农民协会的会员数已突破数百万,尤其是湖南省,农民协会会员激增至200万,这些农民掌握了约一千万农民的力量,占据了当地农民的一半以上。经过组织动员后的农民,成为了国民革命的重要盟友金河配资,经过改革的农村也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国共高层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却截然不同,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右派视农民运动为“痞子运动”,他们试图借此篡夺革命的成果。与此同时,陈独秀则认为,农民运动不仅损害了地主的利益,还会动摇北伐军的士气。在中央会议上,他提议限制工农运动,反对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口号。毛主席提出了在湖南进行土地革命的建议,但遭到了“没有土地问题”等理由的拒绝。
面对这些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对,毛主席内心虽感到困惑和压力,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,并决定通过实地考察来进一步了解农民运动的真相和存在的问题。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,毛主席亲自走访了湘潭、湘乡等五个县,历时32天,走了700公里的路程。通过与各地党政群组织的交流,他详细听取了农民运动的汇报,同时也走访了各个阶层的百姓,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和生活状况。毛主席还亲自处理了一些地方的紧急事务,比如指示恢复湘潭平价卖粮,镇压破坏农民运动的地方势力等。考察结束后,毛主席总结出了五个关键方向:鼓励农会组织,建设农民武装,建立农村民主政权,实行土地革命,发展党员力量。
这种实事求是、全方位的调研方式,不仅让毛主席更清晰地了解了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,也为日后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。
1927年2月12日,毛主席抵达武汉后,撰写了长达1.7万字的考察报告。报告一开始,他便驳斥了地主阶级对农民运动的种种污蔑,指出农民运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。毛主席强调,革命不仅仅是个过程,它是为了打破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力,因此在推翻地主阶级过程中出现的“过火”现象,是历史的必然。他还讽刺那些反对农民运动的“叶公好龙”式人物,批判他们在农民觉醒时却选择退缩的矛盾行为。
尽管这份报告未能及时改变国民革命的进程,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发动政变,成立了封建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,但毛主席通过他的努力,成功推动了湖南的农民运动,扩展到了65个县,会员数增至600万,农民武装发展到拥有7000支枪和数十万梭镖队。随着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的爆发,这些力量成为了日后红军的重要力量。毛主席的思想和实践,最终为朱毛红军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历史验证了毛主席的远见卓识:实地调查所得到的结论,比空想更加可靠。虽然当时的一些努力未能立即看到成效,但它们无疑为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,成为了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